「乖」一點,好嗎?『壞』一點,我請求你!

1920px-諮詢

(此段落全文改寫自:張曉風(1984),矛盾篇之一:愛我更多,好嗎?愛我少一點,我請求你。1984年5月22日。聯合報副刊)

 

乖一點,好嗎?

乖一點,不是因為老師或家長的要求,這世間原有更多比我們重要的人、事、物、價值、驚奇值得你去探索與服膺。

 乖一點,不是為了配合老師的管理、或是便於家長的管控,這一生中有意義到值得你去配合的場所、規定仍以很多。

 乖一點,只因為你就是你,有一點好、有一點壞、有你的聰明、有你的軟弱、有你的揮毫、有你的限制的你,古往今來獨一無二的你,乖一點,只因為你值得為自己把握更多的機會。

如果命運注定讓我有莫大榮幸能成為你的老師,同走在一條學習的路上、經歷許多相同的酸甜苦辣、我願成為成為那默默陪伴你的,那麼請你好好把握:師者,所以傳道、授業、解惑也,請多問我一點問題,也好讓我不因自己思考的僵化、教學流於形式而扼殺了你的奔放無際,也請你遇到機會時好好把握、也以更謙卑的態度展現於人、以更堅毅的態度面對挫折風雨、以更單純的勇氣相信自己也給未來一個機會。「乖」一點,好嗎?

乖一點,保持感恩與對生命的熱愛、好奇、頌揚,好嗎?從花草樹木、山川百岳、到宇宙星辰…值得你去留心與駐足,值得你去揮灑與停留…

乖一點,但又不致於盲從,好嗎?因為知識使人愚蠢,財富使人貧貧,一切的攫取帶來失落,所有的高升令人沉陷,而且,每一項頭銜都使我覺得自己的面目更為模糊起來。

願你手裡的財富太大、太樸實而無法用它去購置零星的小件,只能用它孤注一擲來購置一份對自己未來的信任、對他人的負責、對一切事物的盡責、又能對所有的成果泰然處之。更乖一點,好讓你自己未來的囊橐滿漲而沉重,好嗎?

我原來沒有權力要求你要更乖,更多的照著我的期許去走你的人生,但是上蒼把這份權力給了我,打從你成為我的學生起,你也授我以柄,我才能如此放肆、如此任性來要求更多;我也對自己要求,我對你的未來有責任。

我有成為你照顧者的責任,敏銳於你需要與需求:看見你的匱乏給予飽足、看見你的困惑與你一起思索、看見你的迷惘陪你一起經歷也牽著你的手慢慢走、看見你遇到危險給予你保護、看見你已成長茁壯時,我能適時的放手…

我有當一位伯樂的責任,發現你的好、拔擢你的好、提供你舞台展現你的好、並為你找到其他的貴人與激賞你的人,讓他們都能看見你的價值與美好。

你能為「你自己的未來」注入更多醇醪嗎?肯為「你自己的未來」添加更多柴薪,好讓你能更有能量與熱力、並溫暖你周遭的人?可否為「自己的未來」著想,而時時預備好自己

   「你的未來」是一位饕餮,他是貪得無厭的,他要你一望無際的未來、毫無局限的空間、整片的希望與熱忱,可以嗎?

更乖一點,就算我的要求不合理,你也應允我,好嗎?
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

壞一點,我請求你

 

壞一點,我請求你。

有一個秘密,不知道該不該告訴你,其實,不必那麼聽話!你可以有自己的意見:將你所看到的、所感受到的、所親身經歷與投注心血的事勇敢地說出來!   其實不必畏懼權威,權威並不代表什麼,他們只是還沒被推翻的典範罷了,早一點樹立的價值並不具有跨時空的正確性;其實你也大可不必凡事按表操課,反倒可以常常帶著批判性的態度:去質疑、去反對、去抗衡、去衝撞、拋頭顱灑熱血

   「壞」一點吧!我請求你。別那麼在意別人的看法,因為「只有你能決定你自己的樣子」。別那麼在意失敗,。不要因為一次的挫敗而一厥不振,。不要因為一次的受苦、。年輕有犯錯的本錢,「壞」一點,我請求你。

「壞」一點,因為「你的未來」並不只在成績、考試、名次、學歷、薪水這些數字之中,也不該只侷限在眾人期待的框架之下。

請在書頁中去翻「你的未來」,那裡有締造你骨血的元素,

請到鬧市的喧嘩紛雜中去尋「你的未來」,那裡有你的

並且嘗試到送殯的行列裡去聽「你的未來」,其間有你的

或者到風最尖嘯的山谷,浪最險惡的懸崖,落日最淒豔的草原上去探「你的未來」,因為那些也正是我的悲愴和歎息。

「你的未來」不只在這裡,

 

「壞」一點,趁著年輕去做一場夢如何?去愛一首歌好嗎?去愛一幅畫,因為;去愛 ;去品嘗 ;去欣賞 ;去珍惜;去改變一些什麼;以你的年輕的心為資本去說出時代的心聲與脈動;

   「壞」一點,我請求你,因為你必須留更多的用心、細心、耐心去呵護與撫養你自己。如果你只希望成為老師眼中的「乖孩子」,你便不再是你自己,你已是我的一部分,所以,請把你對我的尊重、順從、敬愛、依賴分一些回去愛惜你自己、做你自己吧!

 

聽我最柔和的請求,「壞」一點,因為生命總是太短太促太來不及,因為有太多的事等著在這一生去完成、去實踐、去追逐、去犧牲,因此,請提防自己,不要太乖,我請求你。

【 創傷療癒三部曲 】三部曲 (下) – 如何從「求生存」到「過生活」?

1. 建立安全機制 - 跟自己「在一起」

在創傷療癒的第一階段,治療師將與當事人一起建立充滿安全感、力量、信任感的環境、先回顧週遭生活中的支持系統、讓當事人得獲得控制力與自主性、先學會全方位地自我照顧,掌控身體、也對創傷概念有足夠的認識,得以理解自己的部分症狀正在「求生存」保護自己。自己穩穩的跟自己在一起。

2. 回顧與哀悼 - 陪當事人一起「 重新整理 」

治療師相信當事人具能能力與資源復原,並有能力承擔起復原的責任,開始藉由敘說重建創傷故事,轉變創傷記憶,與恐懼面對面,讓憤怒宣洩出來;讓失落有哀悼的空間;難過有脆弱的空間;為了創傷所導致的損失而哀悼;並把不屬於自己的責任還給天地與時空;讓當事人重新組裝與改寫自己的生命歷史;感受到生命的「希望」、「精力」。
 
處理創傷的經驗時,我們將「直視」原本令人僵住/凍住/卡住而動彈不得的片刻,當我們試著和自己的情緒(生氣、挫折、失望、否認、無奈)靠近時,我們的眼淚、難過、失控、無助、害怕、無望、羞恥…往往也隨之湧出,當我們允許它們的時候,曾經無依無靠的創傷,終於被看見、被呵護、心聲被聽見,而有了自己的位置,也隨之安穩了下來。
 
漸漸地,原本卡住、塞住、凍僵住的地方融化了、鬆脫了,時間的齒輪亦恢復運行。

3. 自我統整、重新恢復社會聯繫 - 祝福當事人重新「 振翅高飛 」 」

當創傷融化後,當事人將找回一些失去的感覺、接觸情感、釋放情緒。改變內在的負面訊息。漸漸的敢學習戰鬥(為自己捍衛)、與自己和好–知道我擁有我自己!敢重新與人產生連結,也恢復了對人信任的能力,再次對值得的人付出愛與信任,對於不值得的人也學會保留了!
 
      此刻,曾經的傷害已轉成傷痕,雖然記憶還在,但已經不再驚動我們。 我們終於可以不用再用過去的方式「求生存」,而能好好的「過生活」!原本粉飾太平地沒和自己接觸的自己,當理解自我後,好多生命的死結跟著慢慢解開!

最終,我們能用更成熟的方式:
1.面對外在衝擊時,反應剛剛好! 既不打草驚蛇的過度反應;也也不裝死抽離的麻木呆滯。
2.善用內在資源,回應剛剛好! 能善用各種資源做出夠好的因應,保護自己、調節自己、適時求助。

【 小小結語】 ◉ 好好疼惜經歷生命大風大浪的自己

生命的波浪也許在未來仍會撞擊上來,若能有海岸礁石的堅忍厚實並在浪花的沖刷下更顯豐富與動態,便能珍惜浪花的沖刷並把握改變的時刻;我們若能好好發揮與生俱來的的復原力,相信自己不會隨便一震就倒塌、破裂,便能能讚嘆自己生命中的能量與韌性!如此,創傷的擊打宛如淬煉珍珠閃耀一般,因為珍珠的光輝正來自痛苦折磨。
 

◉ 但願那海風再起,只為那浪花的手,恰似你的溫柔 - 對待自己溫柔

經歷這樣不容易的生命撞擊,實在是逃不掉的,也已經盡最大的努力來保護自己了!請永遠相信自己在當下已經盡力了,並敬佩自己能撐過來、熬下去、並把自己照顧地那麼好。更允諾自己持續的好好地照顧自己、呵護自己、也允許自己被幫助。

能走到今天的自己一定能夠陪著自己邁向未來。而且,我們現在很安全,事情過去都過去了!

【 創傷療癒三部曲 】 二部曲 – 「求生存」的創傷反應

人在創傷後,會很本能的出現一些創傷反應,而這些反應其實是在「求生存」-保護我們自己,本文將人們創傷後的的求生存之道分為三大部份: 一、先下手為強。二、眼不見為淨。三、陰魂不散的小劇場。再強調一次,這樣的創傷反應,本意其實不壞,是希望能保護我們,但卻造成我們生活上的困擾。

1. 先下手為強:只要我...我就不會受傷。

人們在經歷創傷事件之後,變得一朝被蛇咬,十年怕草繩,生怕自己再度遇上創傷。而之後每每在任何傷痛可能被喚起之前,就事先預防,有時變得過度緊張、疑神疑鬼,以「先下手為強」的方式避免自己遇見任何傷痛。不過,有時卻會反應過度。
 

 

  • 保持完美 – 我保持完美就不會因犯錯遇到壞事情。
  • 想掌控每一件事情 – 我把每件事情都掌控好就不會有意外。
  • 過度討好 – 我讓每個人都喜歡我 – 我就不會被人傷害。
  • 渴望被認可、被喜歡 – 只要每個人喜歡我,就不會有人傷害我。
  • 過度照顧別人 – 只有我照顧好別人,我才不會受傷
  • 避免衝突 – 我只要不和人衝突,別人就不傷害我
  • 強迫行為 – 如果我不這樣做,我就會受傷、就會有壞事情發生。
  • 想要表現得很好、被認可 – 只有當我表現好、被稱讚,我才不會受傷
  • 逃避任何可能引起創傷的機會 – 只要我逃得遠遠的,我就不會再遇上壞事。

 

不過,這樣的生活卻可能讓人僵硬地困在其中,而無法享受彈性而能應對的生活。

2.眼不見為淨:我只要...我就能忘記受傷。

由於傷痛太可怕了,所以要趕快把傷痛蓋起來!如此才能忘卻痛苦,之後每當傷痛被喚起時,我們會試著想要掩蓋傷口。以過度極端化而且混亂的方式,攻擊自己、抽離自己。不過,有時卻會反應不足、轉移話題,只是在自我麻痺。
  • 暴飲暴食
  • 催吐
  • 自傷、自殘
  • 自殺
  • 物質濫用(酗酒、嗑藥)、性成癮
  • 麻木
  • 解離(把自己抽離出來) 
不過,這樣的生活卻可能讓人混亂地陷在其中,而無法享受秩序而可掌握的生活。

3.陰魂不散的小劇場:我不能忘記...,如此,我才不會再度受傷。

 反芻自己的這些傷口,是生存的記號。正因為曾經的衝擊太可怕,所以個體絕對不能忘記!持續留著當時受創傷的回憶,以防我們不慎忘記而引起更大的生存之災。但被這些記憶緊抓不放,也讓我們無法繼續往前走⋯⋯久而久之,也分不清處究竟是傷口緊抓著我們不放;還是我們一直背著厚重的傷口,不肯「放它下來」。

 

a.難以放下的傷口
       有些遭遇創傷中的人們選擇了背負著創傷、持續舔著受傷、不肯放下肩頭重擔。反覆地背誦著…

● 當時的記憶、畫面、五官覺知、當時的心情感受、腦海中揮之不去的想法
● 羞恥感與罪惡感(我很爛、我不值得遇到好事情、都是我的錯、)
● 未被滿足需求(好想被照顧、好想被尊重、好想被愛與在乎、好想被稱讚、好想要生命是有意義的、好希望人生能控制)、
● 缺乏愛與連結(沒人愛我、我總會被拋棄、被人甩開、我是個累贅、我永遠都會孤零零的一個)
● 無力感(我無能為力、我無法控制、世界好殘酷、我會永遠悲慘下去)

b.難以離開的畫面

創傷中的人們卡在過去鮮明的回憶之中出不來,習慣於似曾相識的熟悉感 不過,這樣身陷過去的生活卻可能讓人活在當下,而無力妥善因應自己的現在、更無心憧憬自己的將來。 這也是為什麼如果我們持續地「求生存」對我們並不合適。
 

【 創傷療癒三部曲 】首部曲 – 生命的撞擊

● 必也正名乎,何謂創傷?失衡、超過個體負荷

簡而言之,創傷是內在主觀事件或外在客觀事件衝撞到我們的生命,造成我們心理上極大的傷口,而此傷口又尚未癒合、而持續發炎、久未止血、膿皰疼痛不止–這樣的生命衝撞,讓我們對自己缺乏自信、對他人不敢依賴、對環境缺乏信賴。

        這些打擊可能包含:如離婚、失業、疾病、財務挫折、傷害、死亡、性侵害、性暴力、霸凌、…等等,均可能為生活中的創傷。Terr (1990)說到創傷通常不會自己痊癒,它們潛藏在人類很深很深的防衛與因應策略之下,而重大生活事件所帶來的驚恐,既有資源粉碎帶來的心痛,又有一切失控情況產生的恐懼,這些痛苦的情感層層積壓,形成巨大的壓力,使內在失去了平衡。但人類又有尋求內在平衡的自然本能,故此,心理與身體一方面持續盡力的保持內在的平衡,抵抗外在的入侵與變動。另一方面,已經失衡與超載。

● 創傷的定義誰說的算呢?自己說的算!經驗也因人而異!

也就是說,並非所有重大撞擊事件都會造成持續性的情緒或心理上的傷害。有些人可以比較迅速地從災害或驚嚇中恢復過來,有些人則是持續受影響,而無法從中調適回來。
 
       同樣ㄧ個外在事件,對某些人而已,已經超出負荷,必須要逃之夭夭(flight)、奮力反擊(fight)、斷尾求生、呆滯等死(freeze),對他們而言,這些超載的經驗被瞬間冷凍,卡在那邊動彈不得,下面的膿包、苦水、辛酸仍在發臭,似乎某部分的自己都停在發生創傷的時間點,沒有跟著一起長大!如此便能理解為何:經歷重大創傷中的人們為何常常知道但做不到,明明不想要這樣卻怎麼又用如此不成熟的方式來生活呢?表面的我們也許仍然努力運作著,但生命中某些角落卻是個行屍走肉的存在。甚至有些人會出現一些反應,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哪裡,也不知道自己如何熬過去的,更別說理性認知或情感知覺了,當下連行為都只剩本能反應。

● 創傷狀態--為了「求生存」,而無法好好「過生活」

創傷反應中的人,會情緒淹沒無法踩剎車而耽溺其中無法自拔,生命的時間彷彿暫停了,外在雖然行屍走肉,但內在的某部份正動彈不得。 創傷反應中的人,在面對日常生活中新發生的事情感到超過負荷而無法因應的情況,並不一定要是身體上的傷害。 甚至,一些疾病或問題,也許正在保護創傷中那幼小的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