治療師的懺悔與祈禱

Salman Rushdie 曾說,要理解一個人,你必須吞下整個世界

  1. 對不起,我騙了你也自己騙自己,差點騙自己說心理師是神,明明只能聽懂一點點卻好想把你的症狀全部消除;其實你良心不安,我卻勸你換個角度想,但我沒有資格與權利。我常常不懂裝懂:你的委屈與生氣,你的困惑與矛盾,你的無奈與無力,你的懼怕與盡力…我試著理解,但終究無法明白,你的人生我只能同行,無法共享。我希望你能體會我對你的關心。
  2. 對不起,其實人間沒那麼簡單,也不是遊樂園。你濫用了責任我卻視若無睹,當你「為所欲為」使人受苦時我還幫腔地成為共犯;當你受牽連時我陪你打抱不平…,我承認心底閉上ㄧ隻眼而顛倒是非;無知不等於無罪,有時,你的執著冰封自我刁難了自己也苦了關心你的人而使自己陷在其中;有時你的反智正是你受苦的來源。這些話,我卻出於婦人之仁與諮商員不該給建議的原則而不敢告訴你。我希望,你能明白我對你的相信。
  1. 對不起,我難鼓起勇氣以愛心說誠實話給你良心建議,你明明多次告訴我你其實很不舒服,悠哉度日的背後…,爽的背後…、耍廢的背後…、算了…、沒差…、不知道…的背後,其實你一直在向我求救,我卻不敢回應你,我裝作什麼也沒看見,因為我擔心自己的力量不夠,其實我的擔心可能沒錯,諮商真的不是萬能。我希望你能明白我的善意。
  2. 對不起,其實生命沒那麼浪漫也沒有那麼簡單。人生從不是一帆風順,成長的過程:有跌跌撞撞,有苦惱困頓糾結,會讓很多人失望,會讓很多人刮目相看、笑掉大牙、跌破眼鏡…甚至有那麼一天,對自己也好失望,生命有起落走兩步,退三步,前進三步又退兩步,一下子明白,又會轉為模糊。但我好想讓你好受一點,而有時不敢全部告訴你。我的等候願你明白。
  3. 對不起,有個事實,我還沒告訴你,愛中其實會混亂、會懼怕、會跌倒、會軟弱,有時愛甚至會失敗,愛到讓人失去名聲、失去金錢、失去地位、失去健康、失去自由…但沒告訴你全部的真相。原諒我的保留因為我怕你承受不住。
  4. 對不起,有時我自己的經驗阻礙了我看你的視線,經驗的落差明明還來不及消化、組織、統整、轉化…,但我知道你急著想問我,我也隨便地回了你,你我都知道這並不踏實,只是誰也沒講開。
  5. 其實我也只是個充滿限制的人,我從不完美、我可能有錯、有罪、也有病。我不是神,雖然你好希望我是。但我,不是。對不起,最後一句好重要,雖然我不完美,但我覺得接納不完美,比成為完美更重要。我發現,當我下凡之後,承認自己是人,你也有了下凡的勇氣,正視你自己與接納你自己。偷偷告訴你,原來有些時刻,是你用了你的生命故事教導了我一些人生道理,某些片刻,你成了諮商師,我成了個案。對不起,也謝謝你。
  6. 我們倆其實不是天生就會當人,當人也需要學習,當自我敢於慢慢真實呈現,不需要以社會的標準(健康、對錯、美醜、成熟幼稚、粗糙細緻)來評斷,而「演出」完全符合社會期望的行為。畢竟人生只能活一遭,不是機器只為了工具性的存在,還有存在性的價值。 人的自尊也是從不物化自己開始生成?所以,犯錯也是正常的嗎?但我們都有勇氣再往前踏出一些些,給自己一點點的機會

The Truth must dazzle gradually Or every man be blind —Emily Dickinson
「真理的光只能逐步透射,否則人都要變瞎。」艾蜜莉 狄金生

雞生蛋,蛋生雞的家庭

20170816164943264

讓時光機載我們回到童年的吵架情境,當父母責備孩子為什麼打架時,兄弟姊妹間往往向父母告狀說:「媽媽,是他先打我的!」「明明是他先拿我東西」、「我哪有拿他東西,明明那是他借我的」、「我哪有要借他啊!!」…。

家庭中誰是「雞」?誰是「蛋」?誰先開始的?

這樣的你一言我一語,在家族治療室中不斷重演,「老師,我們家孩子不讀書都是被他媽媽寵壞的怎麼辦!」、「就是因為他爸爸一直不在家,孩子才整天打電動,現在都不讀書了!我們實在很擔心他未來」、「就是老公外遇,才會搞的整個家變得這樣」…。

都是「鑰匙」也都是「鎖」--因果觀點vs.循環觀點

傳統上,我們思考事情常常偏向因果觀點(因為–>所以),這樣的習慣並沒有錯,但若發生在家庭中卻容易發生雞同鴨講、各說各話的狀況,畢竟家庭的觀點是立體的,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面說詞與一片苦心,因果觀點容易使人誤以為自己對環境無能為力(無法改變),也輕忽了一個事實:人能控制自己/改變自己,環境/系統將跟著改變。換句話說,家中沒有所謂罪魁禍首,因為每個人都是幫兇。再換句話說,家中也沒有唯一的救世主,因為每個人都可以是家庭的菩薩與超人。

因果觀點與循環觀點的差別?

因果觀點:探索「前因」與「後果」。

「我會這樣都是…害的!」、「要是…我就不會…」、「就是因為…我才會…」
如此便聚焦於單一方向的責任,而沒有考慮到行為與關係的相互影響的本質,如此將陷入公說公有理、婆說婆有理,然後公婆都不願意改變、也聽不見對方的意見。

循環觀點:看見惡性「循環」,每個人都是循環中不可或缺的角色。

家庭中的事件其實是無限循環的,像是雞生蛋、蛋生雞一般的交互模式。 重點不是在誰是問題的起始者,畢竟任何參與其中的人都是讓循環繼續維持下去的原因。

「當爸爸越…媽媽就跟著越…,但是媽媽卻持續…爸爸就更不敢…」

「老公先說了…然後老婆接著說…老婆說了這樣…老公接著做了…」

「當兒子這樣說…媽媽接著做出了…的反應」

「當媽媽看到兒子…卻沒看到爸爸…媽媽只好接著說出…的話」

若從循環的觀點思考,其實,沒人需要被責備,也沒有人是有問題的!(或者說,每個人都有問題~哈哈)畢竟我們都在循環中選擇做出某些回應、說出某些話,或者不說某些話,不做某些回應。

相依為命、糾扯不清的家族舞蹈

  • 如果擁有「家庭是一個情緒單位」的觀念,思考家庭系統中的牽一髮而動全身的現象就更明白了!如同家族治療大師懷特克(Carl Whitaker)所言「家庭中的事,每個人都有份!家庭問題是由『每個成員』一起舞蹈而完成,沒有人可以逃避責任。因而家庭治療是一個家庭共同面對問題,學習如何分離、如何親密、如何衝突、如何溝通的過程。看來容易卻步步艱辛–因為要撕下面具如此不易,但撕下之後的坦誠如此貼近…」

從「當局者迷」到「旁觀者清」的家庭治療師

好的家庭治療師期許自己能深入聆聽家庭的時間軸、空間軸後,明白家族的體質–兼具「寬」與「深」,寬廣地:看見成員間的溝通內容、溝通歷程、成員間溝通模式。家庭治療師先深入「當局者迷」看見家庭的迷霧,再從「旁觀者清」的位置一層一層在主觀現實與客觀事實間的浮動(避重就輕、委屈、受挫、孤單)看見各方各就各位、協助彼此留意互相的舞步、並能保持彈性、掌握家庭的『停,看,聽』原則,才能趨於平衡,讓家庭往彼此更希望的路線前進。

缺乏幸福的勇氣–創傷對於關係的影響

241486324_542316073542128_2880456867564266385_n

創傷使人對關係無法信任、缺乏安全感、不敢投入、懼怕承諾。感到麻木、截斷對情緒的感受、拒絕分享、擔憂自己會抓狂、故意批評對方先把別人推開、無法收下別人的愛、無法持續愛人、常有小劇場認為對方「早已不愛我了吧」、過度警覺、故意挑釁來引發爭執…

難以建立彼此的愛情地圖,以至於難以了解對方的世界

 

  1. 他們感到麻木、截斷對情緒的感受

  2. 拒絕分享創傷故事

  3. 有時像變色龍令人難以捉模

  4. 刻意避免對方的生氣、自身遭受拒絕

  5. 慣性地否認、拒絕對方,所以對方的愛情地圖的累積相當混亂、困惑

  6. 減弱對於人、事、物的好奇心

難以表達愛意、連結、欣賞、感激

 

  1. 擺盪於過度理想化或妖魔化的兩極思考

  2. 擔憂自己會抓狂而故意批評對方先把別人推開

  3. 對於收下對方的愛與欣賞有很大的困難,尤其當他曾經受過性方面的創傷

  4. 無法持續愛對方,而令人感到失望,並認為也許「早已不愛我了吧」

  5. 分不清伴侶到底是敵是友

241471189_311123777450880_5273423285231838694_n

慣性化負向解讀並回絕他人愛的邀請

慣性回絕對方而無法回應對方愛的邀請

  1. 他們感到麻木、情緒切割(一刀兩斷、一走了之)對情緒的感受與阻擋覺察內在更深層的需求

  2. 過度警覺的創傷反應會扭曲另一半的邀請

  3. 若曾受過性創傷,任何與肢體接觸、情色有關的接觸都可能令他感到威脅感

  4. 若曾受過性創傷,伴侶在性經驗時可能「忍受」多過享受

  5. 若曾於軍隊軍人打戰,可能更沈迷於情色影視而非人際間的親密

  6. 當對方大量友善愛意的表達可能使對方大吃一驚、甚至受寵若驚

  7. 若一下子邀請太多、太熱烈,他會因為被過度刺激而嚇壞

  8. 可能在性愛或關係上喜歡「另類」的喜好,因為創傷的經驗,卻讓另一半困惑與懼怕

  9. 物質濫用(酒癮、藥癮)會形成一道牆,成為冷戰的好方法,而無法正面回應

     

241480773_313731853864470_5781827361231085399_n

難以衝突管理

創傷使人不肯接受另一半的影響而難以妥協雙贏、無效討論「僵局」,而容易因執著於創傷背後的堅持,較難於吵架時自我安撫情緒、踩不了剎車有時候反而在關係中火上澆油。

  1. 過度掌控而令人有壓力

  2. 過度抱怨

  3. 習慣指責與批評甚至人身攻擊

  4. 需要別人把他的抱怨當作聖旨或命令一般

  5. 會使用修復聊話來試圖平復對方的生氣

  6. 生理刺激容易、容易爆炸

  7. 有時候會故意挑釁來引發爭執以尋得控制感

  8. 有時候情緒激動而爆衝的失控反應包含深層的憂鬱與失落(性創傷者)

  9. 感到麻木,很難把自己的立場與觀點論述清楚

  10. 若曾經歷過重大創傷或災難(生離死別),可能家庭爭執與口角只視為雞毛蒜皮、膚淺、無關緊要的事,而無心協調解決

  11. 衝突也許激怒、引爆、造成虐待,若對方不夠清醒自律

241486324_542316073542128_2880456867564266385_n

難以使得彼此的生命夢想成真,而難邁向自我實現

  1. 為了避免衝突而過早妥協
  2. 不太習慣探索底層潛藏於內在身處的感受、夢想、意義
  3. 症狀(憂鬱、成癮、情緒劇烈擺盪)會持續產生關係中的新問題與阻礙
  4. 難以規劃自身的未來,因為還不夠瞭解自我
  5. 恐懼會滲透到每個角落,而非希望充滿彼此的未來
  6. 低品質的關係對話使得分享談心變得困難
  7. 要求他去同理、同歡樂對方的夢想、未來願景、愉悅幾乎是不可能的

難以建立共享的意義

  1. 由於他們的內在世界曾遭受摧毀,所以沒什麼意義值得令他們感到分享的
  2. 對所有人失去信任,而無法感到安全
  3. 若曾經歷過重大創傷或災難(生離死別),可能會輕視對方的價值觀或感受,將之視為雞毛蒜皮、膚淺、無關緊要,也許不是故意的,但傷了另一半
  4. 對未來的無望感、失落絕望會遮掩住他們一絲一毫的目的與意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