靈性創傷–人對上蒼的埋怨與怒吼

241471189_311123777450880_5273423285231838694_n

老天瞎了眼,天災人禍怎麼找上人?上蒼還有天理嗎?創傷的傷口,不只拉開了人與自己、世界、他人的距離,是否也拉開了人與老天爺之間的距離?原本靈性應該發揮的功能失效 (意義追尋、得到安慰、生命的轉化與成長 ),僅剩下靈性掙扎、憂鬱疲憊、焦慮愁苦、缺乏意義、感到失控卻又吶喊不出聲音…。可能我們的靈性受傷了。

佛洛伊德也憤怒

佛洛伊德處於第一次世界大戰背景,他的一生遭遇許多創傷: 3歲保母離世、成長於維也納反猶大主義下而長期受到種族歧視與逼迫、晚年又因上顎癌纏身16年病痛進出病房30多次多次大出血、老年時期痛失愛女與愛孫、喪偶、長年焦慮與慢性憂鬱、82歲他創立的協會瓦解, 印刷廠被佔領, 自身的著作被沒收…愁苦之下的他也怪罪上帝

  • 「我…對神沒有絲毫的畏懼,假如有一天我遇見祂,我能數落祂的不是之處,絕對比他能數落我的還多」
  • 「…宗教向來宣稱,只要遵行某些道德規範,就能得到庇護和快樂…事實顯示,這些承諾不值得信賴。看來宇宙中並沒有一位全能者,能像父母般地呵護我們,為我們謀福祉,以求凡事圓滿…當地震、海嘯、大火無情地吞噬生命時,其對象無分善人、惡人、更不分信徒與非信徒」
  • 「魔鬼是為神脫罪的最佳工具…」

    佛洛伊德若是真無神論者,他在生誰的氣? 在我看來,佛洛伊德生上帝的氣,他的靈性受傷了。而他宗教上遭遇的創傷也可能是每個人都可能遭遇的。

創傷是動搖信仰?抑或激發靈性?靈性的功能何在?

創傷對人造成的影響

  • 違反了最基本的需要:安全/生存、愛與歸屬、自尊、自我實現、美麗與藝術、自我實現(靈性)
  • 自責(羞愧與罪惡)
  • 破碎的假設(對自己自卑/保護、對世界憤世忌俗、對他人懷疑)
  • 情緒紊亂(焦慮、憂鬱、敵意、哀傷)
  • 成癮性
  • 強迫性行為來緩解痛苦
  • 身體抱怨與慢性疼痛
  • 過度代償(固著於成功、成就、健康)而忽略傷口癒合
  • 死亡焦慮
  • 強迫性重複(熟悉、預期、控制)而逃避原始創傷
  • 自傷行為、進食障礙、賭博、性、購物、賣淫、自殺
  • 感情表達不能
  • 人格扭轉(反社會、邊緣性、自戀性、身份解離)
  • 不敢去感受
  • 狹小、偏差的世界觀
  • 自我的墜落
  • 制度面(法律體系、社政)、系統面(家庭、學校)、個人面(身體、發展受影響)的不信任與隔絕

宗教與靈性的心理意義與效果

  • 滿足了基本的需要:安全/生存、愛與歸屬、自尊、自我實現、美麗與藝術、自我實現(靈性)
  • 提高自尊(高自尊與靈性的形象有關)、靈性資源
  • 比較大格局的意義和目的
  • 寬恕與和諧來得到內心的平靜
  • 克服孤獨感
  • 永恆的看法而能化解差那間的壓力
  • 減緩死亡的焦慮
  • 以平靜而交託順服的信,面對失控的情形,跟上帝分享控制感
  • 減少敵意(仁慈、寬恕、憐憫、利他、轉移注意力)
  • 宗教團體提供靈性的提升
  • 社會支持
  • 宗教會促進家庭的團結,間接增加高壓下的緩衝與支持
  • 固定宗教儀式提升靈性
  • 活出「新我」
  • 體驗受苦的情緒重建意義
  • 不停滯過去而有智慧的人生觀
  • 靈性提升

靈性衝突、掙扎、懷疑、糾結

  • 靈性衝突、掙扎、懷疑、糾結
    Pargament研究團隊(1988, 1990, 1992, 1995, 1997, 1998, 2000, 2001, 2005, 2007 –)、Griffith與Griffith夫婦 (2002)
    • 靈性發展與生命週期的交互影響
    • 靈性網絡與支持:教會群體有其重要影響
    • 靈性傾向、活動、追求、經驗、處境、靈性中的自我觀感
    • 靈性的因應之道、問題解決的方法
      • 正向:有益恢復靈性生活與個人身心健康
        • 靈性儀式:禱告、宗教團體活動、祭禮、閱讀經典、懺悔與告解
        • 得到靈性力量:希望、信任、恩典、感恩活著、看擁有的而不看失去的、相信活著必定有意義、更確信自己的靈性價值、找到生命目標與使命
        • 實踐「饒恕」:接納、承認自己的有限、不再追問「為什麼」、放過自己當無解時、停止負面反芻思考
        • 宗教活動:做好行為、志工參與與投入、靈性冥想與醫治
        • 尋求宗教支持:儀式、永生公義的寄託、認為反而透過創傷將大家凝聚在一起、宗教電視與電台
        • 建構意義:神在叫醒沉睡的人、把握機會做出貢獻(幸好是我來承擔)、列出感恩的人、重整生命的優先次序、得以經歷創傷以過來人傳授其實是老天看得起、患難中還是有恩典
      • 負向:阻礙恢復
        • 向神爭吵與嘔氣:討價還價、質問神為什麼?尋求神蹟來改變卻失望,認為「神無能」
        • 躲避、排斥、斷絕靈性關係、自我封閉:離家出走,破壞了原本親密的靈性關係,認為「神受侷限」
        • 認為神在處罰人類的罪,認為「神無情」

創傷經驗本身可以視為一種靈性經驗嗎?可以一起處理改善嗎?

曾在書本中看過以三個比喻來形容靈性創傷後的成長,分別是水流撞擊石頭、移民、石頭抵擋不了大樹生長。
水流撞到礁石卻又會自己找到出路,即便過程不易,但似乎生命彷彿水流一般,至終都一直往前走,無法倒流。這些靈性的過程沒有冤枉路。
經歷創傷彷彿移民一般,重建新生活,從舊的搬到新的地方勢必要一段適應與磨合的過程。
石頭永遠抵擋不了大樹的成長,樹根中就有生命力地向下扎根,而這生命力不只是自己的力量,也許也有來自上蒼的力量,不妨騰出一個心靈空間給上帝一些出手的機會。

  • 認識神卻不認識人的悲哀,會導致驕傲。認識人的悲哀卻不認識神,會導致絕望。認識耶穌基督是中道,因為在祂裡面,我們既找到神,也發現自己的悲哀。—— Blaise Pascal
  • 只學創傷治療:每個人、每段關係、每個家庭有自己以血、汗、淚「磨」出的智慧,披荊斬棘後在生命歲用中「殺」出一條路,得以運轉與依循,他們怎麼過日子,自有平衡之道,旁人不容置喙,也許他正用這種方式來生存,諮商員謙卑欣賞、為他們打氣、給予多一條參考便是,人們自有力量療癒。
  • 整合了靈性眼光與創傷治療:人不只是動物,有生命意義的追尋、價值觀地探尋,人心的安頓需要認識造物主。往內尋求上帝創造的形象將也瞥見造物者對人的慈愛。

【 創傷療癒三部曲 】三部曲 (下) – 如何從「求生存」到「過生活」?

1. 建立安全機制 - 跟自己「在一起」

在創傷療癒的第一階段,治療師將與當事人一起建立充滿安全感、力量、信任感的環境、先回顧週遭生活中的支持系統、讓當事人得獲得控制力與自主性、先學會全方位地自我照顧,掌控身體、也對創傷概念有足夠的認識,得以理解自己的部分症狀正在「求生存」保護自己。自己穩穩的跟自己在一起。

2. 回顧與哀悼 - 陪當事人一起「 重新整理 」

治療師相信當事人具能能力與資源復原,並有能力承擔起復原的責任,開始藉由敘說重建創傷故事,轉變創傷記憶,與恐懼面對面,讓憤怒宣洩出來;讓失落有哀悼的空間;難過有脆弱的空間;為了創傷所導致的損失而哀悼;並把不屬於自己的責任還給天地與時空;讓當事人重新組裝與改寫自己的生命歷史;感受到生命的「希望」、「精力」。
 
處理創傷的經驗時,我們將「直視」原本令人僵住/凍住/卡住而動彈不得的片刻,當我們試著和自己的情緒(生氣、挫折、失望、否認、無奈)靠近時,我們的眼淚、難過、失控、無助、害怕、無望、羞恥…往往也隨之湧出,當我們允許它們的時候,曾經無依無靠的創傷,終於被看見、被呵護、心聲被聽見,而有了自己的位置,也隨之安穩了下來。
 
漸漸地,原本卡住、塞住、凍僵住的地方融化了、鬆脫了,時間的齒輪亦恢復運行。

3. 自我統整、重新恢復社會聯繫 - 祝福當事人重新「 振翅高飛 」 」

當創傷融化後,當事人將找回一些失去的感覺、接觸情感、釋放情緒。改變內在的負面訊息。漸漸的敢學習戰鬥(為自己捍衛)、與自己和好–知道我擁有我自己!敢重新與人產生連結,也恢復了對人信任的能力,再次對值得的人付出愛與信任,對於不值得的人也學會保留了!
 
      此刻,曾經的傷害已轉成傷痕,雖然記憶還在,但已經不再驚動我們。 我們終於可以不用再用過去的方式「求生存」,而能好好的「過生活」!原本粉飾太平地沒和自己接觸的自己,當理解自我後,好多生命的死結跟著慢慢解開!

最終,我們能用更成熟的方式:
1.面對外在衝擊時,反應剛剛好! 既不打草驚蛇的過度反應;也也不裝死抽離的麻木呆滯。
2.善用內在資源,回應剛剛好! 能善用各種資源做出夠好的因應,保護自己、調節自己、適時求助。

【 小小結語】 ◉ 好好疼惜經歷生命大風大浪的自己

生命的波浪也許在未來仍會撞擊上來,若能有海岸礁石的堅忍厚實並在浪花的沖刷下更顯豐富與動態,便能珍惜浪花的沖刷並把握改變的時刻;我們若能好好發揮與生俱來的的復原力,相信自己不會隨便一震就倒塌、破裂,便能能讚嘆自己生命中的能量與韌性!如此,創傷的擊打宛如淬煉珍珠閃耀一般,因為珍珠的光輝正來自痛苦折磨。
 

◉ 但願那海風再起,只為那浪花的手,恰似你的溫柔 - 對待自己溫柔

經歷這樣不容易的生命撞擊,實在是逃不掉的,也已經盡最大的努力來保護自己了!請永遠相信自己在當下已經盡力了,並敬佩自己能撐過來、熬下去、並把自己照顧地那麼好。更允諾自己持續的好好地照顧自己、呵護自己、也允許自己被幫助。

能走到今天的自己一定能夠陪著自己邁向未來。而且,我們現在很安全,事情過去都過去了!

【 創傷療癒三部曲 】 二部曲 – 「求生存」的創傷反應

人在創傷後,會很本能的出現一些創傷反應,而這些反應其實是在「求生存」-保護我們自己,本文將人們創傷後的的求生存之道分為三大部份: 一、先下手為強。二、眼不見為淨。三、陰魂不散的小劇場。再強調一次,這樣的創傷反應,本意其實不壞,是希望能保護我們,但卻造成我們生活上的困擾。

1. 先下手為強:只要我...我就不會受傷。

人們在經歷創傷事件之後,變得一朝被蛇咬,十年怕草繩,生怕自己再度遇上創傷。而之後每每在任何傷痛可能被喚起之前,就事先預防,有時變得過度緊張、疑神疑鬼,以「先下手為強」的方式避免自己遇見任何傷痛。不過,有時卻會反應過度。
 

 

  • 保持完美 – 我保持完美就不會因犯錯遇到壞事情。
  • 想掌控每一件事情 – 我把每件事情都掌控好就不會有意外。
  • 過度討好 – 我讓每個人都喜歡我 – 我就不會被人傷害。
  • 渴望被認可、被喜歡 – 只要每個人喜歡我,就不會有人傷害我。
  • 過度照顧別人 – 只有我照顧好別人,我才不會受傷
  • 避免衝突 – 我只要不和人衝突,別人就不傷害我
  • 強迫行為 – 如果我不這樣做,我就會受傷、就會有壞事情發生。
  • 想要表現得很好、被認可 – 只有當我表現好、被稱讚,我才不會受傷
  • 逃避任何可能引起創傷的機會 – 只要我逃得遠遠的,我就不會再遇上壞事。

 

不過,這樣的生活卻可能讓人僵硬地困在其中,而無法享受彈性而能應對的生活。

2.眼不見為淨:我只要...我就能忘記受傷。

由於傷痛太可怕了,所以要趕快把傷痛蓋起來!如此才能忘卻痛苦,之後每當傷痛被喚起時,我們會試著想要掩蓋傷口。以過度極端化而且混亂的方式,攻擊自己、抽離自己。不過,有時卻會反應不足、轉移話題,只是在自我麻痺。
  • 暴飲暴食
  • 催吐
  • 自傷、自殘
  • 自殺
  • 物質濫用(酗酒、嗑藥)、性成癮
  • 麻木
  • 解離(把自己抽離出來) 
不過,這樣的生活卻可能讓人混亂地陷在其中,而無法享受秩序而可掌握的生活。

3.陰魂不散的小劇場:我不能忘記...,如此,我才不會再度受傷。

 反芻自己的這些傷口,是生存的記號。正因為曾經的衝擊太可怕,所以個體絕對不能忘記!持續留著當時受創傷的回憶,以防我們不慎忘記而引起更大的生存之災。但被這些記憶緊抓不放,也讓我們無法繼續往前走⋯⋯久而久之,也分不清處究竟是傷口緊抓著我們不放;還是我們一直背著厚重的傷口,不肯「放它下來」。

 

a.難以放下的傷口
       有些遭遇創傷中的人們選擇了背負著創傷、持續舔著受傷、不肯放下肩頭重擔。反覆地背誦著…

● 當時的記憶、畫面、五官覺知、當時的心情感受、腦海中揮之不去的想法
● 羞恥感與罪惡感(我很爛、我不值得遇到好事情、都是我的錯、)
● 未被滿足需求(好想被照顧、好想被尊重、好想被愛與在乎、好想被稱讚、好想要生命是有意義的、好希望人生能控制)、
● 缺乏愛與連結(沒人愛我、我總會被拋棄、被人甩開、我是個累贅、我永遠都會孤零零的一個)
● 無力感(我無能為力、我無法控制、世界好殘酷、我會永遠悲慘下去)

b.難以離開的畫面

創傷中的人們卡在過去鮮明的回憶之中出不來,習慣於似曾相識的熟悉感 不過,這樣身陷過去的生活卻可能讓人活在當下,而無力妥善因應自己的現在、更無心憧憬自己的將來。 這也是為什麼如果我們持續地「求生存」對我們並不合適。
 

【 創傷療癒三部曲 】首部曲 – 生命的撞擊

● 必也正名乎,何謂創傷?失衡、超過個體負荷

簡而言之,創傷是內在主觀事件或外在客觀事件衝撞到我們的生命,造成我們心理上極大的傷口,而此傷口又尚未癒合、而持續發炎、久未止血、膿皰疼痛不止–這樣的生命衝撞,讓我們對自己缺乏自信、對他人不敢依賴、對環境缺乏信賴。

        這些打擊可能包含:如離婚、失業、疾病、財務挫折、傷害、死亡、性侵害、性暴力、霸凌、…等等,均可能為生活中的創傷。Terr (1990)說到創傷通常不會自己痊癒,它們潛藏在人類很深很深的防衛與因應策略之下,而重大生活事件所帶來的驚恐,既有資源粉碎帶來的心痛,又有一切失控情況產生的恐懼,這些痛苦的情感層層積壓,形成巨大的壓力,使內在失去了平衡。但人類又有尋求內在平衡的自然本能,故此,心理與身體一方面持續盡力的保持內在的平衡,抵抗外在的入侵與變動。另一方面,已經失衡與超載。

● 創傷的定義誰說的算呢?自己說的算!經驗也因人而異!

也就是說,並非所有重大撞擊事件都會造成持續性的情緒或心理上的傷害。有些人可以比較迅速地從災害或驚嚇中恢復過來,有些人則是持續受影響,而無法從中調適回來。
 
       同樣ㄧ個外在事件,對某些人而已,已經超出負荷,必須要逃之夭夭(flight)、奮力反擊(fight)、斷尾求生、呆滯等死(freeze),對他們而言,這些超載的經驗被瞬間冷凍,卡在那邊動彈不得,下面的膿包、苦水、辛酸仍在發臭,似乎某部分的自己都停在發生創傷的時間點,沒有跟著一起長大!如此便能理解為何:經歷重大創傷中的人們為何常常知道但做不到,明明不想要這樣卻怎麼又用如此不成熟的方式來生活呢?表面的我們也許仍然努力運作著,但生命中某些角落卻是個行屍走肉的存在。甚至有些人會出現一些反應,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哪裡,也不知道自己如何熬過去的,更別說理性認知或情感知覺了,當下連行為都只剩本能反應。

● 創傷狀態--為了「求生存」,而無法好好「過生活」

創傷反應中的人,會情緒淹沒無法踩剎車而耽溺其中無法自拔,生命的時間彷彿暫停了,外在雖然行屍走肉,但內在的某部份正動彈不得。 創傷反應中的人,在面對日常生活中新發生的事情感到超過負荷而無法因應的情況,並不一定要是身體上的傷害。 甚至,一些疾病或問題,也許正在保護創傷中那幼小的自己。